契丹、白鞣和栗墨三族的几十万骑兵,在岐山口以北几十里外一直没有退走,这让刘基不敢有丝毫大意,除了让岐山口这里各个骑兵营和步兵营抓紧时间进行训练之外,刘基又下令把永靖郡四个县的三个新建步兵营,也抽调到岐山口,以增加岐山口的兵力。
刘基与麾下众将认为契丹、白鞣和栗墨三族的几十万骑兵不退走,很有可能是楼烦、乌恒、柔然、东胡、丁零、沙陀六族退兵之后,作为胡人联军盟主的契丹右礼王耶律齐不甘心失败,准备以契丹、白鞣和栗墨三族的军队,继续攻打玳安军。
而现在三族的几十万骑兵之所以还没有动静,则可能是在等待契丹族派来的援军,毕竟玳安军在此前的血战中,已经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十族联军那么庞大的兵力,都没有攻下岐山口,如今只剩下三族的几十万骑兵,要是没有后续援军的话,想要攻克岐山口简直是痴人说梦。
刘基与麾下众将的猜想,倒是与事实非常接近,只不过契丹右礼王耶律齐,一直没有派兵对岐山口继续发动进攻的真正原因,是他还没有得到他父亲契丹大汗耶律敌烈的回信,不知道耶律敌烈是否同意,他带领契丹、白鞣和栗墨三族的骑兵继续攻打岐山口。
不过刘基的增兵计划很快泡汤了,在永靖郡四个县境内的三个新建步兵营,刚刚接到驰援岐山口的命令不久,刘基的一份新命令就又送到了永靖郡的四个县,三个新建步兵营随即取消了前往岐山口的计划,全都聚拢到距离西域须句县最近的西竹城,刘基之所以改变了命令,是因为西域那边开打了。
大晋427年五月二十八日的晚上,在岐山口玳安军的营地内,刘基把麾下众多将领召集到了自己的帷帐内。
刘基沉声对众人说道:“大家可能都知道,西域那边已经开战了,不过却不是高昌军队向我们玳安军发动攻击,而是我们玳安军的西进军团,向高昌国的巴里坤行省和麻扎塔格行省主动发起了进攻!”
本来西进军团的统帅廉颇,把西进军团的主力都集中到了已经攻占的高昌国斯摩斯科行省,计划着依靠斯摩斯科行省的十一座城池,来抵抗高昌国军队的反扑,而高昌国东方大都督罕尔阿普杜,也一直在聚集军队,准备夺回斯摩斯科行省以及被玳安军攻占的几个高昌国的附属国。
可是突然出现的一件事情,却打乱了双方原有的布置和节奏,使得高昌国那位东方大都督罕尔阿普杜,甚至整个高昌国都暂时无暇顾及玳安军了。
高昌国内一个名字叫东蕃的民族,毫无征兆的打起了东归故土的旗号,举族从生活了数百年的高昌国奥伦行省,踏上了返回东方故土的路,至于东蕃族所谓的东方故土,此时已经是大晋的土地。
东蕃族是在数百年前,从东方一路西迁,最终来到了西域的一个绿洲,随后东蕃族便在此安顿下来,繁衍生息,这个绿洲后来被高昌国征服,成了高昌国的奥伦行省,而东蕃人的模样,与大部分的西域人并不相同,反倒和晋国人长的一个样子。
东蕃全族有七十万余人,之前在高昌国王穆杰希德麾下的军队当中,就有四万三千名东蕃族将士,他们分属于国王穆杰希德麾下两个军团,其中一个驻扎在奥伦行省的高昌军团里面有两万多名东蕃人,另外两万多名东蕃人所属的军团,则驻扎在首都高昌城所在的高斯行省。
此次东蕃族举族东归,这四万三千名东蕃族将士全部脱离了高昌军队,与东蕃族所有的青壮一起,护着族中的老弱妇孺,一路往东方杀了过去。
如果不是那两万多名驻扎在高斯行省的东蕃族将士,被高昌国王穆杰希德派到了奥伦行省,准备汇合从东蕃族征召的八万新兵,前往东方都督府的辖区,参与反击玳安军的战斗,东蕃族也不可能一下子把四万三千名加入高昌军队的族人,都带上东归的道路。
高昌国的国王穆杰希德,得知东蕃族竟然弄出了一个什么东归故土的闹剧,顿时怒火万丈,这简直是在打高昌国的脸,于是国王穆杰希德立即调动了自己麾下的军队,对东蕃族进行围剿。
东蕃族的族长和长老们非常清楚,东蕃族想要东归,高昌国必定会派兵进行拦截,所以东蕃族把全族的男人都组织了起来,以那四万三千名脱离了高昌军队的族人为骨干,组成了一支兵力高达三十三万的护族军。
东蕃族的男子在高昌国一直以骁勇著称,这次东蕃族下至十四、五岁的少年,上至六十多岁的老人,只要能拿刀杀敌的男人,都被编入了东蕃族的护族军。
高昌国的国王穆杰希德派出围剿东蕃族的军队,接连被东蕃族的护族军击败,使得国王穆杰希德麾下的军队损失非常惨重,而东蕃全族则在护族军的保护下,一路横冲直撞,冲出了国王穆杰希德的直属辖区,杀进了东方都督府的辖区内。
随后国王穆杰希德一面派遣自己的军队,进入东方都督府的辖区内继续追剿东蕃族,一面严令东方大都督罕尔阿普杜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东蕃族全部剿灭,绝对不能让东蕃族回归东方的晋国,不然整个高昌国都会成为西域的笑柄。
这个时候东方大都督罕尔阿普杜为了向玳安军发起反攻,手里已经聚集了一百四十万军队,其中直属于罕尔阿普杜的军队有一百万左右,高昌国其他三位大都督各派遣了十万军队,来支援东方都督府夺回被玳安军占据的斯摩斯科行省和几个高昌国的附属国,另外还包括东方都督府辖区内几个附属国的十万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