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读书吧 > 大华恩仇引 > 第一四章 思源始露经世才

第一四章 思源始露经世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厅堂之上,夏牧仁、夏牧朝各执己见,双方似乎皆无妥协之意,梅思源一时也插不上话。夏牧仁显是记得来为何事,无意继续僵持,望向梅思源问道:“梅大人,父皇命你主督安咸盐政之令下了已有旬余。你虽尚未到任,想来也思忖良多,有何良策,不如说来参详一二?”

梅思源从座上起身,执礼回答:“承蒙颌王殿下举荐,皇上恩典,臣自领命来不敢稍有息怠。盐危遍及,黎民度日艰苦,臣深有感触,今既受命理盐,更觉职责之重。这十余日来,心中所想全系盐政,只怕历练尚浅思谋不足,误了国之大事。既颐王殿下有询,臣虽未有周全之策,亦当抒臆所谋!”说完望向夏牧朝,见其微笑示意,显是同颐王所想,心下主意既定,便阐述开来:“臣以为,解盐之危未必要耗时费力去追究始错。危既已成,赴全力以解便是。”

听及此,夏牧仁、夏牧朝皆不觉缓缓点头。

“臣拆解治盐之政为五。其一:炼器。臣查究档牍,现时各地矿场采盐所用皆是工部所供的三齿镐。此镐柄径八分,长四尺,通体精铁,齿为三寸三的无锋三角钝刺。镐重八斤五两余,一体壮役夫可日采盐石十二石余。臣反复推敲,以为三齿镐颇有可改之处。数日前,臣找都城有名的铁铺师傅锻了一把铁器,炼铁时加入木屑灰、铜。把其锻为似锹似镐,可铲可凿之形,臣暂命其为锹镐。锹镐尺寸同镐,施力端为十二无锋小齿,但因加入了铜,故比镐重,约九斤十二两。器柄比之镐要光滑温润,不易磨破掌皮。且铜比铁耐磨,而铁加木屑灰后器身更刚。已使数人试用过,确比镐要趁手许多,初估量,一役夫日采矿石,当不少于十五石。臣这里有此两器之图解,两位王爷请看!”说完,从袖袋取出一折本,先奉给了夏牧仁。

夏牧仁接过折本,打开细看,过了四五个弹指后,乃赞道:“不错,此锹镐确比现时工部铸的铁镐要好!”工部部首和几位掌事皆是夏牧仁门下,是故看完梅思源的对比折本,他便很快明白了其中道理。一边说着,一边行到主位,把折本递给了夏牧朝。

夏牧朝看完,也点了点头,显是认同了这番说法。

采矿械具改良,向来鲜少有人提起。梅思源是个实干之人,既受命督盐,则事无巨细,从采矿到运盐,他已做了通盘推敲,首先便发现了这采掘械具实在大有改良之处。是以找到有名的铁匠师傅,几番探讨才铸出这采盐矿专用的锹镐。锹镐打出来后,他便找了邻近好几个村夫来试,实在效用要好得多。这时得两位王爷认可,亦在他意料之中。

见二人不再言语,梅思源接着说下去:“不仅采掘之器可改,炼盐之器亦可改。大锅熬盐,实在费时费力。以阜州盐场为例,征役夫七千六百余,兵丁两千余,两千三百余盐锅昼夜不息,日出精盐不过三万斤。臣以为,可在盐场中建炕床,上置釜或鼎,下烧炭火,一个盐炕置十六鼎,一鼎注水两百斤投盐砂三百斤,从盲山送来的矿砂质地看,去砂后一鼎一次至少出盐水三百二十斤,析盐六十斤,一炕日产盐千斤。一盐场置百炕,征役夫三千,则产盐十万斤,合一千六百石。且役夫兵卒角力少,休憩多,怨声必减。”

听及此,夏牧仁便知此法大体可行,当下仰头感叹道:“以鼎炕替锅,的确事半功倍!按此说,一个百炕盐场年产近二十万石,足可供三、四郡百姓一年之需,实是一场雨露甘霖啊!”再望向梅思源道:“请梅大人务必将其中缘由细写,呈报给父皇。梅大人,接着讲罢。”

“煮盐,乃是以盐砂为体,清水为媒,文火为引;融盐于水,卤水蒸干而析盐。期间捣粒、取水、熬盐实有诸多窍诀。盐场役夫多为左近州县乡民,受教者寥,中间分寸难以把握,一旦出了错漏,于制盐出盐皆有损失。是以,臣以为当对盐场役夫一一定岗,巨细其事,如捣夫专职捣粒,粒径几何?盐分优劣?必稔熟于胸。熬夫专管熬盐,何时取水?水位几许?几时捞盐?半点不能有错。巨细其职,知其巨细,此为其二。”

“此法甚妙!”夏牧朝听梅思源讲完,不禁抚掌大赞。

“此法甚好!”夏牧仁亦附和道。

“现时各盐场均以陶罐储盐运盐,此有一弊:安咸山多险阻,官道崎岖陡峭,人马长途劳顿,多有事故,往往罐碎盐毁于途。臣查阅籍牍,安咸几个盐场每年运途损耗多达十数万石,好不可惜!”说及此,梅思源脸上一抹惋惜好不明显,接着道:“臣以为,可在驿道中设换储之站。以阜州运盐至都城为例,阜州到青州多水路,期间可以罐运;青州往澹州多山障,宜装袋而运,澹州往都城路皆平阔,此时可以再装罐而运。期间虽多次拆装,耗些时力,然毁于运途之盐量必减,终究利大于弊。运装之法改变,此为其三。”

夏牧仁脸上露出一丝笑意,站起身来谓梅思源道:”梅大人所虑实在周详,此换装运盐法新颖非常,听来已觉十分可行!看来梅大人确实不曾少花功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