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读书吧 >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 > 第二节 货币

第二节 货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阅读资料2.5】纸币与一般货币的区别与联系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347/398351347/398351356/20140818145155/images/128/Image3.jpg

四、货币流通规律

(一)货币流通规律概述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称为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客观需要的货币数量的规律。其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阅读资料2.6】金属货币流通量的自发调节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能够执行储藏手段的职能,因而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以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不会过多,也不会过少。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时,也就是货币量供给超过需求时,货币就会贬值。这时,货币的所有者就不愿把自己的货币按贬低了的价值去交换商品,而宁可把货币储藏下来,这样就使一部分货币自发地退出流通领域,货币过多的情况就会消失。而当货币短缺、货币需求超过供给时,货币就会升值,刺激货币储藏者把手中的货币投入流通。这样就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所以货币发挥储藏手段的职能,就能够在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过少时进行自发的调节。货币的储藏职能好比是货币储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并不会溢出它们的流通渠道。

(二)影响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和货币流通公式

1.影响货币流通量的因素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多少货币量,主要取决于:

(1)商品流通规模。也就是一个时期内进行交换的商品价格总额,它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即商品的数量和各种商品价格的乘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也就是同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变化成正比。

(2)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即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例如,在一定时间内,甲用10元向乙买花生,乙用这10元向丙买布,丙又用这10元向丁买衣服,这10元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30元的商品价值,其流通速度是3次。

2.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诸多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货币流通速度成为难以考察和计算的变量。主要从经济和人的心理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因素方面。主要有: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居民消费总额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当这部分购买力尚处于储蓄过程时,居民持币率呈上升趋势,从而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②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生产周期长的部门(如重工业),资金周转慢,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越多,货币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③经济单位的数量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经济主体单位(包括个人和企业)的数量越多,社会整体效益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就加快,否则就慢。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中的现金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④财务及结算制度的影响。一定时期内,企业如果多次支付工资,每次支付期短,就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减慢。金融业发达,能采用多样灵活的结算方式,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减慢。

(2)人的心理因素方面。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和对信用货币及纸币的信任程度。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念、对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变动等的预期、对信用货币及纸币的信任程度、对政府的重大政策变化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预期等。心理因素会导致人的行为变化,在一定程度甚至相当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储蓄和购买行为,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阅读资料2.7】资本的有机构成

为了深入研究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成,两者的比例反映生产的技术水平结构。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的物质形态,劳动力即可变资本的人之形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内在有机联系。一般情况下,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又大体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资本家借此将利润的来源归功于不变资本,而否认其与可变资本的根本联系。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下,随着资本总额的增长,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部分逐步递增,可变资本所占的部分逐步递减,从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减少,结果必然形成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相对人口过剩,从而加深了无产阶级贫困化。

3.货币流通量公式

依据上述分析,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M=商品价格总额Q·P/货币流通速度v=商品数量Q·各种商品价格P/同一单位的货币流通次数v

可见,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待实现的价格总额(Q·P)与货币流通需要量(M)成正比;货币流通速度(v)与货币需要量(M)成反比。现实中,它们之间可能有多种组合。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流通的商品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或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反之,由于商品量减少,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在商品价格普遍提高时,如果流通的商品量按相同比例减少或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依相同比例增加,货币流通量就保持稳定。如果商品量的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比价格的上涨更为迅速,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在商品价格普遍下降时,如果商品量依相同比例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依相同比例减慢,则货币流通量仍会不变。如果商品量的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比商品价格的跌落更为迅速,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

随着商品经济中信用制度的发展,商品生产者由于相互赊销使得他们之间并不需要全部用货币来支付,只需多购者偿付互相抵消后的价格差额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时,就必须减去赊销的商品价格总额(延期支付的总额)和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再加上过去销售而到期必须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这才是真正在这一时期内需要用货币作为媒介来完成商品交换的总额。这样,原来的货币流通量的公式应该扩充为

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M=(全部商品价格总额-赊销部分的商品总额-相互抵消部分的商品总额+到期必须用货币支付的商品总额)/同一单位的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速度v是一个重要指标,从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可以变换得出货币流通速度v的计算公式:v=Q·P/M

依据这一公式,可以计算出任何时期的实际货币流通速度。对未来时期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一般是以前期或正常年度的货币流通速度为基础,综合分析以上各项因素的影响,再做出预测。计算货币流通速度,还有两个著名公式,即现金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

(1)现金交易方程式由美国经济学家I.费希尔提出,其基础公式为Mv=PT

式中,M表示流通中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次数,P表示一般商品价格,T表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交易量的总和(相当于马克思的公式中“待实现的商品交易量M”)。在货币流通量M与其相对应的商品交易量PT的概念范畴下所求出的货币流通速度可用v代表,又称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它主要受支付制度和支付习惯的影响。这个公式与马克思的公式异曲同工。

(2)剑桥方程式是在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基础上,由A.C.庇古用方程式首先提出,其公式为:M=kPy

式中,M表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P为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y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根据剑桥方程式求得的货币流通速度用v表示,又称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当代国际上有关货币流通速度的流行观点。

马克思提出的货币流通量公式,是以金属货币为参照物的,又称金属货币流通量规律,由于金属货币有自动进入或退出流通领域的功能,使得流通中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这为纸币流通条件下政府决定纸币发行量提供了参考。

(三)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就出现通货膨胀;相反,当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从而出现通货紧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因素(如成本、需求、产业和产品结构、体制等),但最基本的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对比关系。

(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统计上的体现就是各项价格指数,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工业主要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的持续上涨。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通货膨胀的最明显感受就是东西价格高了。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2.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乃至下跌,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伴随着供应过剩、物价下跌,其连锁反应是企业收益减少,生产水平降低,失业率上升,最终导致经济萧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产业结构长期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导致的。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人们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们的长远利益不利。

3.二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