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读书吧 >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 > 第四节 市场经济的缺陷

第四节 市场经济的缺陷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四节 市场经济的缺陷

2018-04-15 作者: 张松灿

第四节 市场经济的缺陷

长期以来,关于自由市场优越论、万能论的主张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Www.Pinwenba.Com 吧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危机,尤其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便每隔一段时期即周期性爆发,出现严重的经济萧条,物价猛跌,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人大量失业,社会动荡不安等,这些都促使人们质疑市场经济万能论。这为市场失灵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阅读资料3.2】市场“万能论”三则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看不见的手”调节下,供求均衡决定了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厂商通过竞争以最便宜的方式进行生产;社会根据要素的贡献率来决定人们的收入数额及比例,社会生产既不过剩也不会出现短缺,市场会自动出清,经济活动可以获得均衡、和谐、有序、有效的发展。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只有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工具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才能使整个经济体系取得最高效率。无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供求、价格和市场竞争都会精确地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和资源在现在和将来的价值,从而引导生产、投资和消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哈耶克反对任何类型的政府干预,包括政府的福利政策,说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会造成价格信号的扭曲,从而影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干预有可能导致“奴役之路”。他认为,在私人领域中人们可以完全不受强制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自由预设了个人具有某种确获保障的私域,亦预设了他的生活环境中存有一组情境是他人所不能干涉的”。

一、市场失灵概述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市场失去效率,即当市场配置资源出现低效率或无效率状态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或者说,市场失灵是市场不能或难以有效率地配置经济资源的现象。这是针对“有效率地配置经济资源”这个特定情况的。

有效率地配置经济资源是严格假设条件下的理想情况。包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生产者能够以最低的生产成本去生产社会最需要的产品,并以最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最优产量,消费者以等于厂商完全成本的最低生产成本来购买商品,产品价格等于完全成本,同时也等于最低成本、边际成本,或消费者以边际成本决定的产品价格来购买该商品。只有在这种市场条件下,经济资源的配置才是最有效率的。

这种市场条件,被经济学家称为完全竞争市场或充分竞争市场。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市场对经济资源的配置才是最富有效率的。但是,完全竞争市场只有在严格假设条件下才能存在,而现实中,完全具备充分竞争条件的市场,仅仅局限在农产品、日常生活消费品等狭小领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和一切情况下存在。现实中的市场大多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状态,往往存在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公共物品稀缺等情况,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无法实现效率最优,必然出现市场失灵。

二、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纠正

(一)市场失灵的原因

1.非完全竞争的存在

西方经济学家对理想化市场经济的描述是建立在完全竞争条件上的,但市场秩序时常被垄断、寡头竞争所破坏,市场结构时常被改变,特别是垄断的存在,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妨碍了经济效率的提高。

2.社会对公平目标的追求

社会追求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提高经济效率,还包含公平,最好把效率和公平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人们对效率和公平两个目标掌控把握的重点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可能更注重于效率的提高;在市场经济已经较为发达、完善的条件下,则应注重收入的公平分配等方面。但仅靠市场配置资源,可能导致一些人成为亿万富翁,而另一些人却无家可归、饥寒交迫,尤其是那些没有更多知识、技能、资产的人,以及一些弱势群体(如失业者、丧失工作能力的病人、残疾人、老人、儿童等)更难以生存。

3.公共产品的特殊性

人们消费的产品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市场价格从私人生产者那里买来供自己消费享用的产品,称为私人产品;一类是由社会(或政府)提供对社会整体有益而无需享用者付费的产品,称为共公产品。在公共产品的生产上存在着“沧海一粟”和“搭便车”的两难困境。一般说来,一个按私人利益行事的消费者,不具有自愿为公共产品生产捐助的动机或愿望。同时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厂商发现,生产公共产品是无利可图的(只有付出没有回报)。于是,市场对公共产品生产的资源配置不起作用,其结果是市场失灵。

4.难以处理经济外在性现象

人们的经济活动既有积极的外在性(使其他人受益而得不到他人的回报),又有消极的外在性(使他人受损而自己不用赔付,如环境污染等)。对于这两种情况,市场本身不具有迫使经济活动者停止侵害或得到利益的自发机制,显得无能为力。因而,做好事的越来越少,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的事越来越多。这违背人类开展经济活动的愿望。在处理经济外在性现象时,市场失灵了。

5.完全理性人假设的不全面性

不管什么经济模式,人始终是主体和中心因素。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把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视为完全理性人,认为这种人充分理智,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轻信盲从,而且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符合“始终如一”的偏好原则。然而在实际活动中,经济活动主体的素质、观念、行为等,与此假设相去甚远,存在重大差异,每个民族及其个体都不是完美和无缺的。只有当完整、始终如一、诚信道德的生产者和理智的消费者存在时,才能达到以最低成本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的状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生产者盲目畸形生产、消费者盲目畸形消费现象无处不在。

6.充分信息不完全存在

完全竞争市场均假定个人和厂商对市场的了解没有差异性,具有完全的信息,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各种可供选择的生产和消费机会,知道各种商品及其价格,不会发生不利的交易。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信息的分布、传播和流动等都是不充分、不均匀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太复杂,使消费者难以判断购买的潜在利益和成本。二是市场太复杂,消费者难以判断市场的“真实价格”,厂商难以决断市场需求的“定位”。三是信息不对称,卖者比买者更清楚所售卖商品的质量和缺陷。四是存在消费心理定势,指消费者有“一分价钱一分货”“商品价格越低,质量越不好”等心理,而这种心理定势容易创造虚假信息,或者被虚假信息制造者利用。五是营销误导。个别厂商为了追求利润,通过虚假广告等手段诱使消费者购买名不符实的商品,厂商也可能由于能得不到真实信息而做出错误抉择。

总之,当经济活动的影响超出市场(影响范围)之外时,当经济主体行为背离了市场规则和秩序时,当收入没有按社会接受的方式进行分配时,当人们的需求没有真实反映出来时,当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出现时,经济活动就不能被“看不见的手”引导到最优的状态,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二)市场失灵的纠正: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完善,为此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导致市场失灵的每一个因素都暗含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潜在作用。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应主动出来治理市场失灵,其手段或政策既有微观的,也有宏观的。

1.政府的微观政策

主要包括:

(1)价格管制政策。在有些情况下,由供求力量对比所决定的价格对经济并不是最有利的,如在某些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时出现物价飞涨、社会动荡等,此时政府就要根据形势需要和既定目标,运用行政权力规定并强制执行某些价格,或最高限价,或保护性最低收购价等。

(2)消费政策。在现实市场中,消费者的地位一般弱于生产者,表现在对市场行情认识上的偏差、对产品质量判断上的弱势等,俗语说“卖家总比买家精”,市场优势一般掌控在卖者手中。因此,政府要通过各种政策,如商品质量政策、商品宣传政策、限制消费政策、生产者素质政策等对消费者进行保护。消费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政府对消费外在化进行一定干预,既可尊重个人消费自由,又能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3)产业政策。政府有必要通过生产限制、反垄断、民主化等产业政策手段来协调、干预、引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以此来引导、干预企业的行为。

(4)分配政策。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正确处理平等和效率的关系,向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向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提供医疗、教育援助,从而有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