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读书吧 >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 > 第一节 宏观调控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宏观调控的一般理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宏观调控主要针对总体的、全局的问题,特别是短期内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失衡或不均衡的矛盾。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有限的,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保障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其目的是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的协调,并要兼顾短期经济增长与国家长期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3.制度建设

我国调控制度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制度建设存在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关系。宏观调控为微观规制、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经济大环境,宏观调控的效果又在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落实中得到增强。

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市场失灵”现象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来纠正

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公共物品等领域,市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完全任由市场从价格、供求、竞争等信号机制引导生产和经营活动,必然出现盲目供给和生产过剩等矛盾,最终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①对未来供求关系的平衡具有较大的盲目性。②不能自动引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③不能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前面相关章节针对这些问题已有论述,此处从略。

只有采取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才能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才能承担市场机制无法完成的诸如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社会公共产品(医疗、教育等)等职能。

(二)宏观调控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使生产过程由个体劳动转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机器、分工协作的劳动;生产单位内的分工,必然发展到全社会的分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紧密联系的有机体,任何经济主体和行业都不可能独立存在,或者说,每个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其他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要使庞大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之间保持大体合理的比例,使社会再生产有序地顺利运行,就要求社会的经济活动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加以协调。否则,社会生产必然处于无政府状态。现实恰恰证明了这个判断,单靠市场机制引导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诸多比例、结构失衡现象,即总量过剩或短缺、结构失衡、比例不协调等。可见,宏观经济调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三)宏观调控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具有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这使得政府干预更具有特殊必要意义。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经济的任务迫切而繁重

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的经济较大波动,努力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这决定了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更积极、更主动的作用。

2.我国是正处于改革过程中的体制转轨国家

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虽已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尤其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化解。这决定了我国政府承担的职能远比发达国家政府更为广泛而复杂。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功能使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障全体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决定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必然是多重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丰富。

【阅读资料10.2】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宏观调控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

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亚当·斯密最初的市场经济理论认为,最佳的市场经济状态是没有政府干预即没有宏观调控的,政府只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把经济运行调整到最佳状态。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是古典市场经济理论始料不及的。1933年,在经济危机中上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反传统的自由放任,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政府干预的新政,取得了积极成果。由此,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的主流,并使西方国家经济保持了长达30年的繁荣。但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因而又产生了弗里德曼的主张,即更多市场调节的货币主义。货币主义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否定宏观调控,只是更强调货币手段,并且使调控的目的、方向、角度、力度等发生了变化。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是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

二、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之所以需要宏观调控,主要是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或者说市场对经济活动的某些方面难以作为。其一,由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产品产出存在一定的时滞(时间上的滞后性),因而会造成经济波动。特别是那些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周期规模不能人为改变的产业部门,如农业部门,其供需难以通过市场调节达到及时均衡。为了减轻经济波动,需要政府在中长期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宏观经济规划,为微观决策提供指导。其二,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如财政收支总额,对于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确定和控制都不是市场所能胜任的,只能靠宏观经济当局根据市场动态和稳定经济的需要进行管理。其三,外部性问题。当某些经济活动(如污染)导致外部其他人的受益或受损但是却不能被计入产品的价格和成本(得到补偿之意)时,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这便需要政府干预。其四,公共产品问题。天气预报、环境保护、社会秩序、国内法律和规章制度、基础科学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在使用上不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任何社会成员都可以从这些公共产品中受益,使公众收益、市场广大却不能收费,这种情况,企业厂商绝对缺少供给的足够动力。这就需要政府来兴办,或者通过宏观政策(给予奖励、减税或免税等)加以引导。其五,垄断问题。在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的行业,市场有产生垄断的倾向,而垄断必然妨碍竞争和效率。因此,反垄断、保护公平竞争又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其六,收入分配的公正化是社会经济稳健运行的必要条件,但市场难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来调节。其七,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或规划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规划,需要根据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相对集中力量,创造出具有引导性的产业优势,而市场主体总是遵循“无利不起早”的原则办事。其八,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如证券市场的内部人员总是知道外人所不知道的内情,医生总是比病人更了解病情及治疗和预防方法,等等,这就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保证交易的公正性。其九,当经济出现危机时,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固然也可能恢复,但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经济波动过大,从而影响社会稳定,这也需要政府总揽全局,进行必要干预。

三、我们需要怎样的宏观调控

上述情况表明,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然而,除了紧急的干预措施,政府的调控手段应当与市场机制运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使是启动经济的非常举措,也应着力于改善产业环境和经济秩序,着力于提振信心,尽可能避免直接干预市场。因为实践证明,同样存在“政府失灵”。换言之,在经济活动的一些领域,政府有比较优势;在另外一些领域,市场则有比较优势。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把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经济的功能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调控的职能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寻求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最佳结合。

四、实施宏观调控的原则

1.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是: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凡属可以通过市场或者该由企业解决的问题,要由市场或企业去解决”。实行这一原则的前提条件是:①在宏观调控下让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这关键在于国家如何引导市场,关键在于对市场价格的引导。②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物价、金融、房地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方面没有出现混乱现象。③尚未出现严重的“市场失灵”,市场机制能够正常地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企业发展自主权,要减少政府对企业发展的干预,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政府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一个企业投资什么、怎么投资、在哪里投资,政府应该引导但不是规定,这样才是真正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自身发展规律,才有利于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2.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依据的原则

所谓“依据”,就是要以国家计划为准绳,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实现国家计划为调控的目标;就是要掌握国家计划所设定的“度”;就是要以贯彻国家计划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某种宏观调控效果的标准。在同一个层次上,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行政手段的调控,原则上应以国家计划为依据,以实施国家计划为各种经济调控手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国家计划通常以“五年计划”“发展规划”等词语来表示。

在经济正常运行下的常规调控,要以国家计划为依据;而在紧急调控情况下,则要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灵活地运用各种调节手段,如制定临时经济政策等加以缓解。从长短期资源配置上看,国家计划应成为实现长期资源配置的根本依据。关键在于国家计划部门要深化计划体制改革,制订出科学、正确、可行的计划,尽可能防止计划不周或战略决策失误情况的发生。

3.区别对待、分类调控的原则

这是对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刀切”调控原则的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993年上半年,我国曾一度出现资金短缺、财政紧张、金融秩序混乱的现象,中央不搞“一刀切”,采取了“堵死一线,网开一面”的调控措施。所谓“堵死一线”,就是从严格治理房地产、股票市场、金融机构;“网开一面”,就是对能源、交通、教育、农业、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不但不“切一刀”,而且想尽办法保证其投资。这种区别对待、分类调控的做法,不但可以避免国民经济整体大起大落所产生的损失,还可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各省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发挥优势,消除消极因素,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使地区的经济调控有回旋的余地。

4.宏观经济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的原则

《**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宏观调控权,包括货币发行、基准利率的确定、汇率的调节和重要税种税率的调整等,必须集中在中央。这是保证经济总量平衡、经济结构优化和全国市场统一的需要。同时,我国地域广、人口多,必须赋予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必要的权力,使其能够在遵循国家法律和宏观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地区性的法规、政策和规划,通过地方税收和预算,调节本地区的经济活动,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5.相机抉择的原则

相机抉择是指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和各项调控措施的特点,及时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宏观调控的措施。搞好相机抉择,一是要依据市场情况,如经济开始衰退时和经济严重衰退时,宏观调控措施,调节经济的力度不同,发挥作用的快慢不同,影响范围的大小不同,实施时所受阻力的程度也不同。必须弄清各种措施作用的特点,才能根据市场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