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先贤者常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或许这话用于现在的苏策头上,可能是有些为时过早了些,但孔子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才寡助这话,对于现在的苏策来说,确是最为休合适不过的。
可以说,在这三个月内,就是靠着苏策的一个人,从而养活了整个武陵郡这五十多万的百姓,以及包括玉壶山上近百万的五溪蛮。
想要弄到这等有如天文数字般的粮食,相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那都是不容易的,而苏策,确办到了。
从江东,淮南,徐州,交州,豫州,荆州,甚至是司隶,冀州等地,淮南鲁家借着石煤之利,而为苏策换来了足量的粮食,财货,甚至包括茶,盐,铁等战备急需的物资。
石煤,这种近乎于是垄断的行业,足以让苏策换得来足量的粮食,而鲁家,通过此事亦是挣得钵满盈盆。
而玉壶山上的沙大同,他在得到了苏策足量的粮食供应之后,靠着这些粮食,养活了整个玉壶山上近百万的五溪蛮,光这一点,沙大同就可以说是立了件大功。
因为,若是没有这些粮食,玉壶山上那上百万的五溪蛮们,在过了这一个冬天,到第二年的开春时的青黄不接,再一直要熬到秋收时分,这中间足足有十来个月时间,这十来个月,足以让玉壶山上的五溪蛮们饿死上五成以上的人。
五成,那就是近五十万人口。
而因着沙大同与苏策的联合,而救下了这五十万人,这对于五溪蛮的种族延续,应该说,就是一件天大的功劳。
一桩近乎于垄断的交易,养活了供货方玉壶山上的五溪蛮们这上百万的人口,养活了中间方苏策麾下这若大的一个武陵郡五十多万人口,亦让售货方淮南鲁家,挣得个钵满盈盆,名重于整个江东,淮南等地。
可以说,这一桩交易,应该是皆大欢喜的。
而对于苏策来说,在这一桩里,苏策,他才是最大的赢家。
因为,通过这一桩交易,让苏策得到了整个武陵郡这五十多万人的民心,而玉壶山的上百万五溪蛮,甚至于包括与武陵郡相临的整个荆南四郡,荆北三郡,交州,淮南,江东,徐州,兖州,豫州等地,都为苏策挣够了足够的名声。
因为,这些地方的流民们,他们都知道一件事情,在武陵郡,有一个年青的太守,他在无偿的分发粮食给流民,他在为流民提供土地,提供种子,提供耕牛,等等等等。
而这些,对于一个几乎是一无所有的流民来说,这就是一种生存下去的根本。
他们,趋之若就。
中平二年六月,有见于武陵郡内,正在逐渐增多的流民数量,而因为郡中的官员缺失,苏策遂下令,着整个武陵郡内,开始大范围的征兵。
凡年满十六,并处在三十以下的青壮,只要身体健壮而无残疾,往日也无甚恶习者,皆可应征入武。
武陵下辖十二县,每县征兵一千二百人,以维持县中安定。
而做为武陵郡治所所在的临沅城,除应招的一千二百人之外,另征郡兵七千,合原本苏策从广宗所带回来的一千余老兵一千,组成一支八千人的大军,做为武陵郡的正规军,镇守武陵,以防郡中祸乱。
当然,对于后来沙大同有见于与苏策合作的很是开心,又从山里拨下来的七千余五溪蛮,苏策,确是并没有计算再整个编制里面来。
如此,算将起来,整个武陵郡内,分属郡兵者有一万四千四百人,加上苏策所设的如都尉,县尉,游击等,合共大概也就是一万五千余人。
而再加上驻扎在临沅城东大营里的直属于苏策指挥的八千正规编制的郡兵,那就是二万三千人。
这二万三千正规大军,就是苏策摆在明面上的大军数字。
当然,武陵郡的真正军事力量,还应该加上玉壶山上沙大同先后两次送下山的拢共一万五千人的地蛮兵。
如此算将起来,苏策手头上掌握的军队,足足是达到了三万八千人。
以一个五十万人口基数的中型郡县,养活一支差不多在四万人的大军,甚至于连十比一的比例都没有达到,应该说,这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