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早在战前就和英国人签订有密约,日本人想去投靠日本人也是正常的。
秦致远又想起战前和克里蒙梭的谈话,当时克里蒙梭承诺,只要给克里蒙梭时间,克里蒙梭会在山东问题上给秦致远一个满意的交代,想比日本人感受到了克里蒙梭的压力,这才有了第六师团的欧洲之行。
这样也好,把日本人控制在自己手里,总比让日本人去和英国人沆瀣一气强得多。
因为雨势过大,在此后的三天内,秦致远没有安排任何军事行动。
德国人也一样。
胡蒂尔的“暴风部队”战术在面对法国人时势如破竹,但在面对华人部队时折戟沉沙,胡蒂尔也不舍得继续派出他为数不多的“暴风部队”。
对于德国人来说,“暴风部队”实在是消耗太大,胡蒂尔手中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支持他无限制的使用这种战术,不管是在人力方面,还是在物资方面。
和已经陷入泥泞中的兰斯战场不同,距离兰斯2oo公里之外的弗兰德斯这段时间艳阳高照。
在前段时间的战斗中,英国人曾经在一天中伤亡达到2.3万人。
黑格不以为意,他把弗兰德斯的伤亡数字和索姆河战役时期类比,所以得出“进展非常令人满意,对这么大的战役来说,这个伤亡数字是可以接收的”这样的结论。
但对于英国相劳合·乔治来说,这个数字非常不令人满意。
黑格在之前为了动进攻,曾经做出了类似尼维勒一样的承诺,但现在看来,黑格的这个承诺和尼维勒的一样,同样是空中楼阁。
在第三次伊普尔战役开始之后的三周半时间内,黑格的部队平均前进了两英里,这在黑格的预计中,仅仅是英军第一天前进距离的一半。也就是说,在黑格的预计中,英军部队在第一天就应该前进四英里。
随着战局陷入僵持,黑格没能打下普莱斯,于是预计中的两栖作战部队被解散,双方都开始更换伤亡过重的部队。英国人更换了14个师,德国人更换了27个师。
劳合·乔治因此大雷霆,他肆无忌惮的对内阁成员表示:“血和泥,泥和血,这帮人想不出什么别的!”
“这帮人”指的就是黑格。
当然了,相对于黑格称呼劳合·乔治“狗娘·养的”来说,劳合·乔治确实有绅士风度。
进入九月份,黑格被召回伦敦,劳合·乔治要求黑格对战争委员会解释他的作战计划。黑格的解释取得了英军总参谋长罗伯逊将军的支持,黑格因此得以重返法国大6,权利没有丝毫消弱。
因为有相的警告,黑格虽然嘴上不说,心中还是有所警惕。于是黑格做出了改变,进攻的重任从第五集团军司令高夫将军身上,转移到第二集团军司令普卢默将军身上。
普卢默是个很聪明的人,就是他主持了英军的“地雷计划”,因此才有第三次伊普尔战役前期的辉煌。
普卢默详细的研究了秦致远和胡蒂尔在兰斯地区的战报,决定使用和秦致远同样的战术。
普卢默在八月的前三个周集中了大量火炮,密度达到平均每隔五码就有一门火炮。
这个火力密度是空前的,过了凡尔登、索姆河、前两次伊普尔战役、以及前十次伊松佐河战役。
普卢默的炮击同样是分段炮击,第一个阶段是榴散弹,第二个阶段是高爆弹,第三个阶段是间接射击,第四个是毒气弹,第五个又是榴散弹……
在三天时间内,普卢默指挥炮兵进行了35o万次炮击。
九月二十号,英军步兵起攻击。
阵地上防守的德国人已经被炸成白痴,他们没有做太多反抗,就纷纷举手投降。
英国人占领了德国人的阵地,并不着急进攻,而是马上修建防御工事,等到德军现英军不再进攻时,天色已晚,德国人也失去了反击机会。
巴伐利亚皇子毕竟不是胡蒂尔,他还没有学会“胡蒂尔战术”。
但巴伐利亚皇子手中也并不缺少反击力量,他在英国人动进攻时,最大限度的组织了炮击,造成两万名英国人死亡。
普卢默并不是秦致远,他手中没有成建制的轰炸机。
三天的战斗之后,普卢默取得了堪比此前三周半的进度,英国人得意洋洋,把这场胜利称为是“缅因路之战”。
在此后,普卢默继续使用这种严格限定前进距离的作战方式,并且学习秦致远集中使用轰炸机的战术,取得了“宝利根伍德战役”的胜利。
英国人因此得意洋洋。
普卢默并没有掩饰他的战术从何而来,这在一个侧面,更证明秦致远在战术上的造诣。
来自远东的东方霸主……
真是名至实归!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