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读书吧 > 远东帝国 > 第五百三十六章 清法战争(下)

第五百三十六章 清法战争(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同样。此刻正在率部抵挡法国人进攻的冯子材及其麾下士兵也有些云里雾里。

“父亲大人,难道是苏元春大人从后方赶上来了!”看着被激烈炮火炸的四分五裂的法军士兵。冯子材的大儿子冯善猜测道。

“肯定不是苏大人。他没有那么多火炮!”冯子材皱眉说道。

“好了,命令部队。趁势进攻!现在法国人被火炮炸的阵型大乱,正是我们反攻的机会!”冯子材大声命令道。

“可是父亲,这些火炮……?”冯善迟疑道。

“放心吧,不管这些火炮的主人是谁,不过看样子,应该是对付法国人的,相信他们的额炮弹也不会落到我们的头上。”

随后,冯子材的猜测应验了。

他们进攻到哪里,这火炮就落到哪里,而且总落在他们前面的法军头上。仿佛就在给他们保驾护航一样,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让清军军官不明所以,不过倒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撵着此刻已经被激烈火炮炸的失去勇气法国人,猛烈冲杀。

随后,法国远征军第二旅两千多士兵,被冯子材部打的打败,最后能够逃走着十不存一。

“看来这法国部队也不怎么样吗?居然这样就败了?”三团参谋长任志坚放下望远镜,一脸不满的说道。

“唉!本来这次出来,还以为能够捞着一场仗打,结果我们才只开了几炮,法国人就败了,真让人觉得晦气!”三团长翁文东也是同样不乐意。

这次可是他花了好大的代价,才从师长手中抢来的任务,结果这部队还没出动呢,战争就结束了。

“好了,别说这些了,既然清军已经胜利,那我们就赶紧撤退吧,不然等他们找上门来,我们可不好解释!”三团政委朱文笑道。

“嗯。说得也是!命令部队撤退!”

随着翁文东一声领下,原本还在开火的75野炮立即停下,然后炮班士兵。可是熟练的把六门火炮,拆卸成一个个零件。然后装到旁边的驮马上,快速运走。

等一个时辰之后,清军部队找过来的时候,当地除了一堆凌乱的脚印之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没有。

虽然没有找到暗中出手相助的部队,冯子材也就暂时放下了,现在乘胜追击,一举收复凉山。克复河内,打败法*队才是最主要的。

因为,此次又霍家军出手帮助,法国部队的损失要远远超过历史,而清军的损失则更少,而且再缴获了法军大量装备之后,冯子材部清军实力大增。并于26日攻克文渊,29日攻克谅山,重伤在镇南关前线逃跑的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后又将法军残部逐至郎甲以南。取得重大胜利。

1887年3月30日,赫本哲放弃谅山的消息传到法国本土,法国总理茹费理内阁以306对149的票数否决了茹的“增拨军费案有先议权”提案。茹费理引咎辞职。

1887年4月。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清政府同意下,派其僚属英籍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赴巴黎促进中法和议。4月24日,金登干和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在巴黎匆促签订停战协定(《巴黎协定书》)。

之后,清政府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简明条约》,并下令北越驻军分期撤退回国;中法战争至此停止,慈禧太后颁发了停战诏令。

接到撤军诏令之后,原本已经距离河内不足50公里的冯子材不得不撤军回到广-西,而刚回到广-西,冯子材便被撤消了一切军务。可见这时候,清廷已经对军功卓著的汉家将领已经是非常忌惮。

不过这一系列命令。也让云集在广-西的大部分抗法官兵心中集聚的不满达到了顶点,特别是冯子材被免职的时候。他所统领的40营,近两万精锐清军差点发生兵变。

不过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1887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

1887年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共十款,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此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

1887年11月28日,此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从此,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条约签订的内容传开之后,整个大清朝上下顿时一片哗然,安南之战花费了偌大的代价,终于打败了法国人,这可是从甲午到现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大清朝在对外战争中唯一取得的一次值得称道的伟大胜利,而且还是法国这样的世界性强国,当战胜法国人的消息传开后,大家可是兴高采烈,洋务运动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接下来,整个大清国的士林人士渴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富强的时候,万然没想到清政府居然在外交上如此软弱,明明战争胜利,最后却仍然签订了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

从强国的期望到条约签订后的失望,整个大清朝上下就像被浇了一瓢热油,变得滚烫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对大清朝彻底的失去了信心,开始寻找救国之道。

而霍山一直等待的的时机也终于到来了。(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