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读书吧 > 东晋门阀 > 第十一章 江舟谈玄 3

第十一章 江舟谈玄 3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1老子

当1993年我国的考古学家挖掘出来战国时代的《老子》原著时,惊奇的发现我们读了两千年的《老子》,原来是被汉儒篡改以后的版本。由于伪作流传已广,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研究的还是儒家伪本。悲催,还是可笑。

我们今天学习的《老子》,正是玄学家王弼校对的《老子》

玄学的世界观是以无为本,以有为末。这是王弼提出的。这是对老子‘有出于无’思想的‘发挥’,不是发展。

老子崇尚无为,但老子的自然(即世界观)不是以无为本,而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用大白话就是----太玄妙,搞不清楚。有人会说搞不懂也叫一种世界观吗。笔者要说老子的世界观是已知的最精准的世界观。大自然是奇妙的,人类根本不会完全认识大自然。但是有一点又是确定的,人类多认清一点,就会多受益一分。

《老子》的核心哲学结论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重点不是道法自然,而是推导出“人法自然”。

“人”指人类,《老子》的核心哲学结论其实是指:人类社会服从自然世界的规律。

老子又进一步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那反过来就是“万物无以生将恐灭”,指不服从客观规律就只剩下灭亡了。

说到此,有人会纠结于老子的自然规律和我们今天认识的自然规律不同。其实不管老子认为自然是一阴一阳的,还是变换无常的,还是神秘的,这只是他自己对客观自然的认知。对此不必过分解读。

玄学崇尚老子,就是崇尚老子的人法自然。但是晋朝人对自然的认知已经变了。老子认为自然玄而又玄,而玄学家认为自然规律是“以无为本”。因此玄学家便认定人要服从以无为本的自然规律。这还是人法自然。因此冯友兰把玄学看做道家的一个分支。

东晋玄学家孙盛在《老聃非大贤论》中批评老子不仅不是圣人,甚至连“大贤”都不算。孙盛第一个批判点就是“(老子)故冥体之道,未尽自然,运用自不得玄同。”指老子没有看懂自然(规律)。为是么孙盛这样说?其实质是玄学和老子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不同了。同一宗旨的人法自然,却因自然认知变化了,最终结论也不同。

而今天的人认为自然规律就是客观科学,今天再讲人法自然就是社会服从客观科学。

因而老子的《道德经》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需顺从客观世界,强调社会观服从世界观。老子是从社会的角度看世界,即从人类的角度看。

《道德经》最大的贡献就是阐述了客观世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需顺从客观世界,强调社会观服从世界观。所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却能不为而成!

老子作为东周直属官员,从东周朝廷的利益出发,宣扬小国寡民思想。别管秦国还是齐国,如果只封他们一个城堡,他们什么大事也干不成,周朝不就安稳了。这个思想乍一听还对,可是脱离现实,且不说东周之外还有强国,就说只有一城一地的诸侯,在新农业科技的支持下,在利益的驱使下,也能强大起来。

但是,道德经把客观世界(道)对人的影响力,阐述的淋漓尽致。道与德,以世界观、社会观来规划这个世界,对后世各种思想潮流产生巨大影响。

老子曰:是以圣人之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大道废,安有仁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这一句两千年来都被用作批评儒学的话,可是这句是西汉伪造。1993年10月,发现战国竹简,原文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孝德。)

请读者注意:老子这里讲的全部都是整体的‘民’,是一个集体,也就是人类社会,而不是个体的人!这说明本身老子讨论的是世界观和社会观的关系。

这时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出道家与儒家最基本的区别。

道家信奉社会观服从世界观。

儒家信奉人生观服从社会观。

黄老道家信奉社会观服从自然,即人类社会服从自然规律,这个自然规律是什么?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就是自然科学。不管是建造一条小船还是建造核电站,不遵循客观条件,凭着美好的愿望是要出人命的。乌托邦式的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不能做。

老子认为社会应服从自然规律,因此否定社会规律。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这里老子否认的不是仁义,而是不认同社会规律。

把老子的说法解的俗一点,就是讲:这人若不按自然规律办,就只能用“德”来保护自己;这人若是还没有道德,就只能搞人际关系(仁);连仁心都缺失了,就只能靠拜把子(义);不仁又不义,那就得在神明前发个誓了(信)。

以此反推,你只要是个有德的好人,做事前不用满脑子仁啊,义啊,很自然的就会做好事。服从德,自然有仁义,服从道自然有德。

在理想状态下,只要按客观的自然规律办事,就可以把社会治理好,可是这个物理实验室中的“理想状态”不存在。社会有自己的规律。

而儒学信奉个人服从社会规律,儒家总结的社会规律就是儒学的仁义。人必须向社会妥协,我们的父母都有老了,没用的一天,我们也不能因此把他抛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世界的客观规律,却不是社会规律。

服从自然规律是人类的共性;服从社会规律是人类的个性。

道与儒,分开看则互抵,并排看则互补。因此中国文化是儒道相溶的,在社会道德“确切”的时代是外儒内道;在社会道德不确切的时代是外道内儒。(今天我国社会正从小农社会转向商业社会,社会道德的细节在变化,文化趋向外道内儒)。

人本就因该适应自然而又尊重道德。玄学家跳出儒道之外,提炼出“笃道尊儒”,别开生面。

西方的个人主义是主流,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因此在西方老子比孔子吃香。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约翰高

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黑格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