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繁体版 简体版
读书吧 > 帝国 > 第六十八章 直指本心

第六十八章 直指本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六十八章直指本心

第六十八章直指本心

“朝中重臣连等待的耐心都没有,那只能是另有他图……”王景范冷冷的笑道。

韩缜皱了皱眉头问道:“朝中大臣如此劝谏还能有什么企图?若是一两个那自然是难免,如包拯一般连子嗣都没有的老臣若还说有别的企图,那就太过荒谬了……”

王景范摆摆手说道:“水至清则无鱼,岳丈大人莫要以为所有人都如同包大人一般,中间夹着这么一两个唯恐天下不1uan的败类亦是正常,从古到今那个时期朝中臣子是如此齐心的,若是朝臣都是如此齐心那本身就是问题……其实以小婿所能够想到的也不算什么企图,而更多是一些大臣的远见,不想过去的事情再重演一遍罢了……”

韩缜听后点点头,在他看来当今皇帝生下皇子继位的可能xing实在是太小了,皇帝想要自己的骨血继承皇位这是人之常情谁都可以理解。奈何皇帝系朝廷社稷安危于一身,若是像前年那样突然病倒没有留下继承人,那朝廷必然会出现hun1uan,小则朝臣之间相互对立,大则会引动北方契丹和西北党项趁火打劫。王景范看得出来现在劝谏的群臣中大多数都如韩缜这般想法,正因为这种内忧外患是出于现实的考虑,所以他们才会不达目的不罢休,纵然是冒着被贬官的危险也要上书早立皇嗣。

相比之下王景范已经知道这场朝臣和皇帝之间的争论结果,更知道未来的皇帝是谁,是以才不会像韩缜、包拯这样急切,更不愿意为这样一个已知的结果去拿自己的仕途前程去冒险——若是此时为了这么一个问题就要铤而走险,那未来面对更加ji烈的熙宁党争,他又该如何去做?

“当今皇帝继位之时不过才十三岁,天圣、明道十年之间都是庄献明肃皇太后主持朝政,又有激an邪劝进之举。天圣、明道据此尚不过三十年,朝中有很多大臣对此不但心中清楚当年事故,有的更是从那时经历过来,心中尚存畏惧而至今引以为戒……”王景范继续说道。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够透彻了,其实当今朝中重臣在有的选择的情况下,心中可未必希望皇帝自己生下一个皇子来继承皇位——皇帝今年已经四十八岁了,就算生下皇子也绝对不可能待其成年,皇帝自己十三岁继位称帝尚有十年刘太后垂帘听政的时间,朝中重臣不敢想象若是此时皇帝诞下皇子继位,那现在的曹皇后究竟要垂帘听政多长时间?!

太后垂帘听政对于士大夫出身的朝廷重臣而言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尽管当初和现在没有人会说当年的刘太后什么坏话,甚至评价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正如人心隔肚皮,嘴上说的并不代表心中想的,将刘太后与吕雉和武则天放在一起比拟,这本身就颇有深意,他们对于刘太后的评价也只有他们心中自己清楚了,不过有一条倒是真的——任谁也不希望再出来一个刘太后那样的摄政太后。

历史上出现摄政皇太后已非是第一个,几乎每一个这样的皇太后对于当时的王朝而言破坏xing都是极大的,即便是成功突破男女界限称帝的武则天也不免给大唐王朝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刘太后算是这些摄政太后中的一个异数,她对朝政也是干扰极大,不过尚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是对待当今皇帝的生母问题上,因听取了宰相吕简夷的建议更使得刘氏一门躲过了灭门之祸。

刘太后比那些前朝摄政太后表现要强得多,但朝中重臣不能将希望寄托在摄政太后本人身上,万一下一个摄政太后是个吕后那样的角色,那岂不是给自己找麻烦?更糟糕的若是出一个武则天,那这些士大夫可就要掂量一番自己在史书上的位置了。更可怕的是当今皇后曹皇后可不是家世背景简单的刘太后所能相比的,身为太祖开国大将曹彬的后人,所拥有的家族荣耀和人脉可比刘太后辉煌的多,谁能保证曹皇后所受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不会成为未来野心的动力源泉?

朝中重臣不敢肯定未来曹皇后成为摄政太后能否贤良淑德,让士大夫继续逍遥下去,但是他们可以肯定的是若皇帝诞下幼子又不幸早早的龙御归天,那未来的摄政太后垂帘听政的时间将会轻松的打破刘太后的十年记录。朝中臣子前赴后继的上书劝谏皇帝及早立嗣,自然是希望先将皇位继承人明确下来——二十多岁的新皇帝用不着垂帘听政,而一个婴儿会让曹皇后垂帘听政近二十年,大宋立国除了早期时候有过特殊情况除外,还没有一个宰相能够连续执政过十年不中断的,就算是五年一任也是凤mao麟角,二十年的时间至少需要四五个宰相前赴后继的去制衡摄政太后,中间只要有一个出了问题那后果都会很严重,而二十年的漫长时间里足以塑造一个武则天!

尽管做臣子的嘴上不说,但是心中都有一些默契——最好皇帝还是别在生下一个幼子,到时候皇帝突然龙御归天,那留给他们的将会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局面。更为糟糕的是若这个皇帝是曹太后的孩子还好说,若不是曹后所出,那未来变天的风险将会陡然增加——当今皇帝虽非刘太后所出,但却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刘太后所亲手带大与母子无异,曹后和皇帝本就在温成皇后的事情上心存隔阂,她还能如刘太后一般么?

就算韩缜是一个比较正统的读书人,但是王景范将话说得这么透,心中三番五次的权衡思量之下,方知自己过得实在是有些糊涂,别人奋力劝谏那是心中早就如同自己女婿一般前后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的决定。也难怪范镇那个倔老头会付出如此代价也要不断上书立嗣,所争的不是策立之功,而是谋国之举,当然也有一些人掺杂其中企图浑水摸鱼,毕竟策立之功为诸功之这样做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王景范看见眉头紧皱的韩缜,笑着说道:“臣子们的心思陛下未必不知,就算知道也是装作不知道,不过小婿卷入这等事情当中实在是无妄之灾……就算能够看透又当如何?在这中间实在是着实为难的很……”

韩缜长舒一口气说道:“陛下委于重任,若是这般容易,陛下也就未必会提拔见复为翰林shi读了。”

“翰林shi读虽是以本官充任不计品位,不过也却省了几年功夫,小婿就在这京师熬上一年,到时就效仿王介甫去地方为官……”王景范随口说道。

翰林shi读虽不会提高王景范的官品,但若是放外任一州知州应该不算难,而若是从地方的通判熬成知州至少需要两任,而且政绩极为突出且受到知州的竭力推荐——知州与通判本是冤家路窄,能够通过这条路直升知州的通判十不存一。就算王景范还在蔡州按部就班也未必能够在两任之内升任知州,最根本的变数便在于孙瑜身体如此糟糕肯定不可能在蔡州做满六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