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看了看满朝鸦雀无声的大臣,咳嗽了一声,可朝堂上还是没人说话。
今日朝会商议的是他提出的“战时之制”,由于事情直接涉及到兵部,所以,参加这个朝会的还有代表兵部的文天祥和茅湘。[]
东的开场白依然很简单:“关于此议,还请诸位爱卿各述己见。”
但朝臣们随后的表现,是他们全学了上次的徐宗仁,都捧着个笏板在上面“找花”,就是不开口说话。
一见这种场面,文天祥和茅湘则更是闭口不言。
自东“登上大位”之后,夫子们竟然不给他“上课”了,这可是在朝堂上第一次出现。
他看着众人,忽然在心里叹了口气,因为他不是猜不到出现此种场面的真正原因。
在他事先的评估中,他相信,即使不提历代实际已有的一些规制,仅仅是在经历了国破家亡、海上漂泊、每天担惊受怕的日子后,朝臣们就不会不理解设立“战时之制”的必要性。故此,所谓的“朝廷战时体制”在朝堂上通过,不会是太大的难事。
真正的问题是,这个制度中的“兵役之制”,再度剥夺了士大夫的“免役”特权。
从历代的规制上讲,汉代“通一经”的儒士都“免役”,而他却要让宋代的士大夫来承担“兵役”,这如何能使以士大夫自诩的朝臣们乐意?
眼见众人还是一言不发,这小子站了起来。
既然没人愿意说话,也只有他这个当皇帝的来说了。
夫子们的眼睛终于从笏板上移开,只不过当转向帝国的陛下时,目光真的很淡。
他们的确并不对所谓的“战时之制”感冒,从一定程度上讲,它不过就是为了更好地应付朝廷的战事而已。相反,在历经大难之后,认为有此必要的人还很多。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确实不满于这其中的“兵役之制”。
因为朝臣们都不是瞎子,他们早就看出来哪个小子在抬高“贼配军”的地位。如果从事急从权的角度讲,为了复国,为了恢复自己的家园,他们捏捏鼻子也就算了。可现在的这个兵役之制却使得他们、至少是使他们的后人,也成为世人鄙视的“贼配军”,他们当然不乐意。
更何况朝廷新的田赋之制虽然有二十年的优免期,而在事实上,却是剥夺了他们过去免税的特权。两者叠加,这就让他们内心里的不满更强烈。
很多事情其实都一样,与己无关,好说;当它轮到自己头上时,问题就来了。
只不过这个越来越强势的帝国陛下太会挤兑人,只要是他想做的事,除了变着法找理由来做,甚至还挤兑着别人也要做。
在朝廷新的田赋规制上,他就是通过拿宗室开刀来挤兑众人的,而现在所谓的“新兵役规制”,他不仅又端出了宗室,甚至还把连影子都没见着的皇子也给抬了出来,这就让朝臣们不好开口了。
你挤兑咱,咱不说了行不行?所以他们在朝堂上装聋作哑。
可东是不可能在此事上让步的,更不可能放弃,因为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在看了一圈众人之后,他望向了陈宜中:“陈相。”
老陈微微一颤:“陛下。”
帝国陛下的眼中露出了柔和之意。
“您知否,原本您很有可能成为匡扶社稷、挽救大宋危亡的绝代名相,更将成为名垂青史,令后人、尤其是士大夫万世景仰的楷模。”
谁要是挽救了这个煌煌大宋,别的咱不敢断言,至少在后世,说好评如潮不会过分。
好家伙,许多原本心中揣揣不安的大臣大吃一惊。
这可是帝国陛下对这位似乎已经很不受待见的前朝廷首席大臣,前所未有的评价。
然而,陈宜中却并没有受宠若惊之色,相反,脸有点白。
“朕曾仔细查问过当初大难临头之时,临安朝廷曾有的应对。在朕看来,陈相您的有一个举措,实为挽救帝国的最后之策。”
陈宜中的嘴角哆嗦了一下,但高低还是抿住了唇。
他是不是早已明白?
陆秀夫和文天祥的面容都很平静,只不过他们在瞟了一眼陛下之后,也看了看陈宜中。
这两人当然也清楚,这个狡诈的陛下之所以拿老陈来“开刀”,就是为了消除朝廷里的阻力,以便顺利地推行帝国新的举措。
因为陈宜中是朝廷元老,像他这样的人,什么门生、故吏,朝中有很多。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在朝中的潜在影响力,是不容任何人忽视的。只要对付了他,帝国新的规制在朝堂上通过,已经成功了一半。
可他们同样也更明白陛下要说的是什么事。
帝国陛下接着说道:“这个举措就是,发民为兵。”
按史书记载,当元军压境,大宋危在旦夕之时,“宜中仓皇发京城民为兵,民年十五以上者皆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