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驮是地道的中国武将打扮。金盔金甲,手持金刚杵,年轻英俊,威风凛凛,很像是赵云、马超一类的勇将。一般有两种姿势。一种是双手合十,杵横在手腕上,直挺挺地站立。韦驮这种姿势其实是向游方和尚发出讯号:只要来到我寺,就少不了你吃的。行脚僧们只要看见韦驮合掌横杵,都会大喜一番,然后大摇大摆进去白吃白住。韦驮还有一种姿势,一只手握住杵柄,杵头插在地上;另一只手叉腰。这种样子就表示不愿接待过往僧人。云游的和尚看到此番情景,恐怕是要斟酌一番了。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正殿,或称大殿,一般是一座寺院最雄伟的建筑物。大雄是佛的一种尊号,表明佛是能降伏一切魔障的伟大英雄。
大殿中所供佛像的设置历代有所不同。
唐朝的格式一般是这样:主佛像共有五尊,正当中当然是如来佛(释迦牟尼);如来的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而最左是普贤菩萨,最右边是观音。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就是这种格局。
宋代以后,较大的佛殿常供三尊佛像,所谓三佛同殿,不过三佛的次序常常不同。有的以弥勒佛为中心,如来、阿弥陀二佛位于左右;也有的以如来佛为中心,阿弥陀、弥勒位于左右,还有的,如来佛的左边坐的是药师佛而不是阿弥陀佛……
元代的大寺多有前后两座佛殿。前殿供奉三世佛,也就是燃灯佛(过去佛)、释迦佛(现在佛)、弥勒佛(未来佛)。后殿常塑五智如来像。
明代以后,佛殿的塑像规范逐渐统一。一般是供奉一尊或三尊主像。供奉一尊佛像的,多供奉释迦牟尼佛,有坐像、立像和卧像,以坐像居多数。坐像的坐法是结跏趺坐,也就是盘腿而坐,两足背交叉放在左右大腿上。释迦佛坐像有两种姿势:一种是左手横放在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称成道相;另一种是左手放在右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状,这是释迦牟尼的说法相。立像一般的姿势是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称旃檀佛像。卧像的姿势是作卧睡状,两腿直伸,左臂平放腿上,右臂弯曲托着头部,这是佛陀涅槃前向弟子们嘱咐后事时的形象。在净土宗的寺院中,大雄宝殿内有时只供阿弥陀佛,多为立像,右手下垂,左手当胸,掌中有金色莲台,称为接引相。释迦牟尼佛像的两侧,有时还有他两个弟子——迦叶和阿难的塑像。
规模较大的大雄宝殿常供三尊佛像:释迦,药师,弥陀。这三位佛统称为“横三世佛”。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世”是指同时存在的三个空间世界,横三世佛就是分别作为中、东、西三个世界教主的佛。在安排时,正中为掌管我们所在的中间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右边为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右边为掌管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